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合并后,子公司人员变动进入“加速期”。其中线上炒股配资之家,研究所层面的人员变动呈现显著的结构性调整,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更迭、核心团队流失及分析师群体收缩等方面。
同时,国联民生研究所管理层中首席经济学家赵雪芹虽已从国联证券离职,但目前依旧于集团内部任职,目前仍为国联基金董事会成员。
近年来,国联基金也因集团子公司整合导致高层核心团队变动。例如202线上炒股配资之家5年3月,国联基金副总经理、华尔街固收精英刘鲁旦离职,暴露公司近年高管“走马灯”式变动困境,叠加投研团队持续流失,战略延续性堪忧。
01
国联基金权益部 "大洗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国联民生研究所管理层中首席经济学家赵雪芹虽已从国联证券离职,但目前依旧于集团内部任职,目前仍为国联基金董事会成员。
作为原国联民生管理层的核心成员赵雪芹,她曾任国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并先后历任职于山东经济学院、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前海开源基金。
国联基金前身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在2022年之前的股东为中融信托和上海融晟,持股占比分别为51%和49%。2022年6月,中融信托公开挂牌转让所持中融基金全部51%的股权。国联基金自 2023 年被国联证券收购后,组织架构与高层人事经历深度调整,呈现 “战略重构与管理层动荡并存”的特点。
今年初,国联基金就曾进行过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其中,国联基金合并原“权益投资部”与“研究部”,组建“权益投研部”,下设“公募部”和“专户部”。此举旨在强化权益研究与投资的协同,解决此前投研分离导致的效率问题。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钱文成、资深基金经理柯海东等核心成员被调整至该部门,形成 “老中青”梯队搭配。
固收业务独立化,将固收投资二部升格为一级部门,由基金经理韩正宇任副总经理,直接向总裁汇报。这一调整与国联基金“以固收为基本盘”的战略定位一致。
02
投研团队“失血”警报拉响
2025年3月25日,国联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刘鲁旦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
作为华尔街归来的资深从业者,刘鲁旦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学历及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职业履历横跨德意志银行、SAC 资本、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固定收益领域积累了超过十五年的研究与投资经验。2023年5月加盟国联基金(前身为中融基金)后,其凭借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能力,迅速成为公司固收业务的核心推动者。
刘鲁旦的离任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近年来国联基金动荡的情况。自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公司先后经历四位高管人事调整,包括首席信息官黎峰及副总经理黄言、卢强、马荣荣,其中黄言、卢强均以“个人原因”离职并转投其他基金公司,马荣荣则在2024年7月重新出任副总裁。
2023年12月,掌舵近九年的总经理黄震离职,其职业轨迹贯穿公司多个核心岗位(从专户部副总监至总经理),离职后由董事长王瑶暂代其职。直至2024年7 月,原常务副总经理闫军正式接任总经理,同期前民生加银基金董事长张焕南出任副董事长。
管理层频繁调整的深层原因,与2023年国联证券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密切相关。随着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属性从市场化机构转向国资背景的券商系公募,治理结构与管理风格随之调整。这一过程中,原有市场化激励机制与国资监管要求的碰撞,成为引发人事波动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公司业务转型压力加剧了人才结构调整。2020至2022年期间,国联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长期停滞在500至700亿元区间,总管理规模难以突破 1200亿元瓶颈。
刘鲁旦的加入曾被视为破局关键,其主导的固收业务突破虽缓解了规模压力,但随着其离职,市场对公司后续战略延续性的担忧再度升温。
刘鲁旦离任后,国联基金副总裁层仅剩马荣荣(市场渠道背景)与周妹云(合规风控背景),二者均为公司五年以上资深员工,但业务侧重点与固收核心板块关联度有限。与之相对,公司外部投研人才引进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截至2025 年3月,近一年新聘的4位基金经理均为首次担任公募管理职务,缺乏公开产品管理经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核心投研人才的持续流失。2023年以来,金拓、哈默、冯琪、窦文红等资深基金经理先后离职,其中多位为公司自主培养的骨干力量,能够看出,目前国联基金投研团队建设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03
权力再分配引发的“出走潮”
再来看国联民生研究所方面。券业观研关注到,近日,包括原国联证券研究所人员变动较大,首席经济学家赵雪芹、固收首席李清荷、电子首席荀正林、汽车首席高登、家电轻工首席管泉林等人均已离开国联证券(现国联民生研究所)。
其中,固收首席李清荷于5月23日正式加盟方正证券研究所继续担任固收首席,其余人在中证协尚无任职信息。
此前,原国联证券研究所所长杨烨辉、副所长贺朝晖先后加盟华金证券。两人均为原国联证券研究所的核心管理者,杨烨辉拥有16年产业与证券研究经验,贺朝晖在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领域具有深厚积累。
这一变动直接反映了合并后管理层权力格局的重构,民生证券研究所因分仓佣金排名显著优于国联证券(2023年民生排名17名,国联仅40名),在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原国联系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相对于国联证券,民生证券相关首席则相对稳定,能够看出,两家券商之前的人员融合,特别是研究所领域,未来还是以民生证券为主。
与此同时,两家券商合并后的研究所定位为“产业投行”的配套支持部门,研究方向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领域倾斜。这一调整导致传统行业分析师的资源被压缩,部分团队因不符合新战略方向而解散。例如,原国联证券的电力设备团队因与民生证券重叠度高,核心成员被分流至其他部门或离职。
当前,国联民生证券研究所的整合已进入“深水区”,成立了以胡又文(原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为组长的专项小组,负责研究业务的统一管理。尽管分仓佣金排名从2023年的38名跃升至2024年的第5名,显示出整合初期的协同效应,但人员流失可能对长期研究质量构成威胁。券业观研认为,未来,如何在保留民生证券市场化基因的同时融入国联集团的合规框架线上炒股配资之家,将是决定研究所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广源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